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记者近日从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获悉,该市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落实教育强国等战略任务的基础性工程,保障实现学生每天2个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
据悉,近年来,该市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指导学校做好课程、师资、场地等各项保障,全面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增加体育教师招考岗位数,2024年共招录在编体育教师207人。通过增加编外教师、培训全科教师、引进退役运动员、联合高校引进优秀体育专业学生辅助教学等方式配足教学力量,2024年全市专兼职体育教师增加7174人。
在合肥市中小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实现校内锻炼2小时、创新N项课程教学项目三方面合力的“1+2+N”思路被广泛应用落地。各校通过科学设计体育课程,不断丰富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内容,不仅将足球、武术、篮球等传统项目纳入课程体系,还增加了花样跳绳、飞盘、软垒球、动感体操等新兴项目,激发学生运动热情。
除此之外,合肥市还致力打造“智慧操场”“AI课堂”等信息化体育课堂,建设数字体育教室,引入智能健身器材,借助智能测评和体感交互模式,提供数字与教学融合的趣味性运动场景、智能化训练指导和交互式测评反馈,推动体育教学创新发展。
除了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合肥市还把发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促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助推器”。仅2024年,全市就开展了足球、篮球、排球等24项阳光体育运动,共有362所学校、3万名学生参与。目前,合肥市中小学校已经形成班班赛、校校赛、区级赛、市级赛的“四级联赛”赛事体系,形成了“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格局。2024年,合肥市学生获得长三角跳绳联赛总决赛1金2铜;全国手球锦标赛3个组别冠军、棒垒球两个组别冠军;全国啦啦操联赛两个组别冠军。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蒋夫尔)记者日前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了解到,2024年秋季学期起,新疆资助标准又有所提高,本专科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从每人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
据了解,2024年,自治区教育厅积极响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结合新疆实际情况,对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奖助学金政策进行了优化。自2024年秋季学期起,新疆本专科国家奖学金奖励名额由581人增加到1162人,奖励标准从每人每年8000元提高到10000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由404人增加到808人,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名额从56人增加到112人,奖励标准为硕士每人每年20000元、博士每人每年30000元;本专科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名额29360人,奖励标准从每人每年5000元提高到6000元;本专科国家助学金资助覆盖面为本科学生28%、专科学生30.8%,平均资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300元提高到3700元。
据悉,2024年,全区高等教育阶段共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2.76亿元,各项政策惠及学生83.12万人次,涉及本专科国家奖学金、本专科国家励志奖学金、本专科国家助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助学金、退役士兵教育资助、高校伙食补助、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16个专项。
前不久,一场生动的图片展在美国俄亥俄州麦克尼古拉斯高中举行,一张张江苏的风景人文和参观访问照片记录下了该校青少年使者2024年11月中旬的中国江苏之行。通过镜头,这些美国年轻人捕捉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历史传统与学校生活场景,同时也链接起他们与“水韵江苏”的情谊。
每张照片都讲述了一个有关“发现”的故事,共同经历筑起了两个国家之间青少年交流的桥梁。“能够作为美国青少年使者访问中国,是我目前乃至未来拥有的最令人惊叹的机会之一。”该校学生托马斯·斯图尔特说,通过参访当地学校、学习书法艺术、参观历史古迹,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2024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江苏高质量组织了“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活动,一年来,托马斯·斯图尔特等来自美国30个州552名中小学生分批次走进江苏,总人数比往年翻了两番,居全国第一。
长期以来,江苏与美国交往频繁密切,特别是教育合作交流起步早、范围广、层次高,成果丰硕。目前,江苏有240所中小学与美国160所中小学结为姐妹学校,持续深化中美青少年学生的交流交往。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江苏积极举办‘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活动,就是希望搭建中美青少年交心交友的平台和桥梁,推进两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一年来,一批批的美国青少年在江苏不断发现“中国之美”,感知中国发展之巨变。学汉语、品美食、习武术、观茶艺……美国学子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首次中国之行。苏州和宾州的城市风格完全不同,真是太酷了!”2024年6月17日至21日,美国费城3所中学的43名师生来到了苏州,在苏州第十中学校的校园里,宾夕法尼亚州的美国学生优素福·梅卡维在领略了“林木绝胜”的拙政园后,更被校内的园林美学所震撼。
江苏省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说,2024年我们组织美国师生分别走访了江苏13个设区市,走进校园与江苏师生开展互动交流外,还精心安排学生们深入企业和文化景点,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力争实现“一地区一特色一主题,每一天都是新课程”的参访效果。
2024年6月9日至13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50名中学师生围绕“新质生产力”参观了无锡的能源材料企业,了解新兴科技企业发展和中国绿色循环产业;6月12日至15日,25名美国小营员们抵达盐城,围绕“湿地生态保护”近距离接触丹顶鹤和麋鹿,领略湿地之美;6月18日至20日,来自美国特拉华州圣马克中学的12名美国高中生来到扬州,围绕“饮食文化”亲自动手烹饪扬州炒饭,在特色课程中体验地道的淮扬菜系……
2024年6月,在南京市第一中学的一节书法体验课上,美国学生麦基·理认真写下“友谊”两字,这是他到江苏后刚学会的中文词汇。他说:“老师告诉我们,友谊的‘友’字形状在古代汉语中,就像两只手握在一起。我和中国小伙伴认识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建立起深厚友谊。回国之后,我希望把这份友谊传递下去。”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重要承载地。江苏之行,让美国青少年将他们“想象中的中国”变为现实,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鲜活生命力,也为推动中美关系行稳致远注入了青春力量。
此外,江苏高校还充分用好学科专业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美国青少年交流项目,2024年全年在苏高校还迎来647名美国大学生前来交流。如“锦绣江苏”国际暑期学校共邀请96名美国大学生来苏参加水利、新能源汽车、中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交流学习活动;东南大学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45名师生来校参加建筑设计暑期交流项目。

2024年8月2日至10日,昆山杜克大学组织开展了为期8天的“美国高校大学生江苏文化交流营”活动,来自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杨百翰大学等9所美国大学的90名师生,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体验,全面领略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蓬勃的现代发展。“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交流有助于增进理解和互信。”在活动中,杜克大学的杰瑞·刘总结道,“我平时生活在美国,但在活动中可以跟中国的学生交流。所有人一起交流,将有助于未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教育交流合作促进了两国青少年相知相近,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江苏将进一步举办好“锦绣江苏·美国青少年交流营”项目,鼓励支持更多美国青少年走进江苏,做走进江苏的观察者、感知中国的亲历者与中美友谊的传承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赵建春 缪志聪)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郁宗菊 王腾)吉隆坡建设大学国内首家分校正式签约落地安徽绿海、虚拟数字人主持人和校长“智能分身”精彩亮相……近日,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科教融汇、数字赋能、媒体融合”教学成果展示月活动闭幕式举行。
闭幕式上,绿海学院智能分身精彩亮相,这一神奇的智能分身能够高度逼真模拟操纵人的一举一动、说话的声音、细微的神态以及丰富的情感,仿佛另一个“数字孪生体”。绿海星青年元宇宙产业学院负责人周家豪介绍,未来星青年元宇宙产业学院将给绿海每位老师都打造一款自己的智能分身,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引领绿海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据悉,此次教学成果展示月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创新作品展、新技术及AI大模型应用系列培训、直播进校园主题活动等多个项目。活动期间,共评出微电影、商业策划等奖项22项、创作智能创新作品超200件、开展人工智能讲座10余场、教学示范课展示近百场、教学成果展百余项、各类药膳花艺文创等展示展览50余项。
“本次成果展示月,不仅是教学成果的综合汇报,也是学校星青年人才培养模式成果的生动展现。”学校执行校长许信旺表示,今后,学校将紧扣时代脉搏,加大科教投入,深挖数字宝藏,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创新有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星青年人才。
当天,吉隆坡建设大学中国首家分校也正式落地安徽绿海商务职业学院。据悉,未来两校将积极展开师资培训,组织双方骨干教师互访交流、专业培训、教学观摩及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学生培训与交流方面,积极选拔海外院校优秀学生来华,参与专业技能培训、汉语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等项目。同时,组织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团队协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并提供语言辅导、文化适应课程和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闭幕式当天,该校还同步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讲座以及“同心共筑星梦想、扬帆出海启新程”校元旦文艺汇演。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余杏)2024年12月31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在长沙市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主持完成的“油茶高产品种创制及花果调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进行评价。记者从会上获悉,该成果团队通过高效的油茶育种技术,培育出高产油茶良种11个,其中“德油2号”系列油茶新品种单项转化达2700万元。
油茶直接关系国家粮油安全和百姓的“米袋子”“油罐子”,预计到2025年,全国油茶种植面积将达9000万亩,产值达4000亿元,解决2亿人口的吃油问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袁德义代表成果完成单位从立项背景、总体思路、主要技术内容、技术创新性、成果应用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团队历时19年,对油茶种质创新与花果调控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在国际上率先解读了油茶二倍体、四倍体全基因组遗传密码信息,探明了油茶组中各个物种的“前世今生”,使得油茶育种不再“盲人摸象”。研究团队还从产业上发现问题,探寻花果发育的机理,形成花果调控关键技术,实现了油茶从“千花一果”到“硕果挂枝”。
该成果在湖南、江西、海南、广东等油茶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柏连阳研究员等15人组成的专家组,经质询和讨论一致认为,该成果在油茶高产品种创制和花果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有显著创新,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该成果解决了我国油茶坐果率低、产量低的技术难题,对缓解我国食用油供给矛盾、保障粮油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介绍,经济林是学校传统优势特色学科,1959年,学校就在全国率先设置特用经济林专业,开展油茶研究,经过几代人的接续攻关,现已在油茶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最前沿,培养了一大批像“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校友这样扎根山区、服务林业、默默奉献的科技人员,培育出被誉为“油茶中的超级稻”——“华金”“华硕”“华鑫”等油茶新品种,培育筛选出适合南方种植的优质砂梨、板栗、油桐等品种36个。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欧金昌 通讯员 冼军海 黄海杰)日前,2024年“奔跑吧·少年”百色市2024年中小学生篮球赛落下帷幕,标志着2024年广西百色市所有体育、艺术活动全部圆满完成。近年来,百色市通过落实课程标准、开展课后活动、组织各类比赛、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五育”并举,推进全市中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全面开展。
百色市严格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课程,保障中小学生接受体育与健康和艺术教育课时。开设大课间活动,举办各类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百色市组织各类比赛,促进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和艺术教育的开展。2022年以来,该市已连续举办3届全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篮球赛,2届街舞、啦啦操比赛,1届锦标赛(田径、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举办1届全市中小学艺术作品展、1届中学生合唱比赛、全国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通过组织全市的体育艺术比赛(展演),促进各县(市、区)每年开展相应的选拔活动。
近年来,百色市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2022参加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开展的“强国复兴有我”广西校园课本剧展演活动,该市选送的《读懂“小萝卜头”》课本剧荣获一等奖,最佳剧本奖、优秀表演奖;2023年参加自治区教育厅举办的第三届中学生合唱比赛,田东县实验高中荣获班级组一等奖,百色高级中学获合唱组二等奖;2024年参加全区第八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其中艺术表演类8个获一等奖、6个获二等奖、5个获三等奖,有2个节目被自治区选送参加全国展演评比活动。
“奔跑吧·少年”百色市2024年中小学生篮球赛现场 百色市教育局供图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刘珂珂 张婧)近日,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由济南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樊祥宇老师指导,卢佩瑶、孙傲雪、李静雯等学生完成的作品《麦香“噬”溢——新型小麦噬菌体农药》获得全国特等奖。这是在“挑战杯”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取得的重要突破。
本届“揭榜挂帅”专项赛共吸引2.7万余人参加,提交参赛作品6500余件,全国410余所高校和企业的1950余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 《麦香“噬”溢——新型小麦噬菌体农药》研究团队以噬菌体为研究对象,以防控小麦重大病害为研究目标,以新型噬菌体农药的研发为研究内容,将研究成果通过技术进一步转化并推广应用。目前,该项目正在申请专利。
该团队研发出防治小麦频发病害问题的两类产品:一类是液体型产品思派菌灵,在疾病高发期喷洒能够“一阵见血”直击病害,杀死细菌、快速起效;二类是固体型产品思派菌灵,创新性地采用微胶囊技术,延长了噬菌体的作用时间,有效、长效地起到缓释预防的作用。在研发过程中针对提取和杀菌技术进行了升级和创新,其中宏病毒提取联合MST热泳动检测分离技术将提取效率提高近十倍,分离出新型噬菌体,杀菌效率提高近百倍;还有噬菌体与生防菌联用技术,噬菌体能精准杀灭有害菌,为生防菌发挥抗菌和促生作用提供有利环境。
谈到研发的产品,项目负责人卢佩瑶表示:“固体型的思派菌灵最初犹如一个‘包子’的形态,随后技术升级成了‘花卷’形态,一层皮一层馅的叠加形态在降解时可以更加充分,缓释时间也更加持久,这就能大大降低用药成本,为种植户用药省下一笔开支。”当前,噬菌体在禽类、水产养殖病害上试验成功,应用到植物病害中,是一次有益和突破的尝试。通过技术的创新、升级改良,让噬菌体在农作物应用上开辟了新天地。
此研究项目在多家企业进行了实地实验,植物细菌噬菌体防治小麦黑颖病、叶枯病的效果显著,用药成本也降低近30%。固体型噬菌体的运用使得用药剂量大大减少的同时,土地破坏率也急剧下降,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耕地质量。
该项目的指导老师樊祥宇曾指导过很多学生团队利用噬菌体的杀菌特性,来杀灭不同的细菌性疾病,都完美契合了“One Health”框架下减少抗生素使用和降低耐药性风险的大健康理念。卢佩瑶介绍,在产品研发的时候,对菌体温度的把控和水量的控制是团队反复实验的一环,因为温度过热菌体会失活,水分过多又难以保证颗粒的干燥,为了达到这一平衡,他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测试。项目前期有关噬菌体农药在植物领域运用的成果还获得首届青年绿色科技创新大赛金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国家三等奖、山东省第十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等。通过这些前期的研究铺垫和团队成员们的齐心协力,为项目最终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科研工作往往重复又极具挑战,但因为是你所酷爱的,所以会从每一个小小的发现中感受到喜悦,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中获得满足。”卢佩瑶说,噬菌体在国内仍然属于蓝海领域,市场空间巨大。
樊祥宇说:“作为指导老师,我会完全支持学生团队的想法,并努力给他们创造实验条件。”团队成员们将通过与企业合作继续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粮食作物生产保驾护航,更广泛地服务民生,助力乡村振兴。